跳到主要內容區
柏傳媒|The BO Media

Facebook

三峽車禍恐是「路怒症」引爆? 78歲駕駛暴衝釀3死12傷 喚起台灣對交通壓力議題關注

發布日期 : 2025-05-21

圖片來源:AI生成。

新北三峽日前發生震撼社會的重大車禍,78歲余姓男子駕車在市區暴衝,導致三死十二傷的慘劇。事故影像顯示,駕駛於發生事故前便已有擦撞、倒車逃逸等異常行為,接著衝進巷內高速撞人,過程中還一度閃避其他車輛,顯示他並非完全喪失控制能力。究竟是操作失誤、突發病症,還是情緒性攻擊?不少網友與心理專家懷疑:這是否與「路怒症」有關?
 


🚨 情緒在開車時放大:「路怒症」不只是壞脾氣

「路怒症」這個詞,乍聽像是網路流行語,但實際上它在精神醫學中已有明確分類,學術名稱為間歇性爆發性障礙(IED),屬於衝動控制障礙的一種。不同於單純的壞脾氣,路怒症患者可能在面對微不足道的交通刺激時(例如別人超車、突然煞車、紅燈等待),瞬間失控,引發危險駕駛甚至攻擊行為。

根據精神科醫師指出,這類情緒爆發往往短暫、劇烈,事後當事人常會懊悔不已,但卻無法有效控制下次的發作。比起病識感,更多人只是習慣以「我開車本來就這樣」合理化自己的怒氣。
 


🛣 台灣交通:易怒駕駛的溫床?

我們是否生活在一個「助長路怒症」的環境?觀察台灣道路現況,不難理解情緒為何總在駕駛時失控。以下幾個因素,正是引發情緒爆炸的導火線:

  • 擁擠的交通與慢速通行:台灣道路設計複雜、機車族眾多,行進中需頻繁閃避,駕駛幾乎無喘息空間。

  • 駕駛行為的不確定性高:不打方向燈、隨意變換車道、紅燈右轉等行為常見,激怒程度勝於汽笛聲。

  • 法規落實不力,缺乏秩序感:違規成本低、執法標準模糊,導致駕駛容易出現「自力救濟」的心態,例如逼車、鳴笛報復。

  • 匿名空間下的失控心理:坐在車內,許多人覺得自己與他人隔絕,說罵話、做危險舉動也變得「無顧忌」。

在這樣的交通環境中,路怒症不只是個人的心理問題,更像是一種「集體焦躁」的表現。
 


⚠️ 哪些人容易有路怒傾向?

雖然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特定情境下情緒失控,但根據臨床觀察,以下幾種特質的人較容易成為潛在的路怒族:

  • 壓抑型人格:平時壓力大但不善表達,開車時變成情緒出口。

  • 控制慾高、完美主義者:對駕駛環境期待高,無法容忍「不按規則來」的他人。

  • 身心狀態不佳者:例如睡眠不足、血糖低、長期焦慮者,更容易在駕駛時暴躁。

很多患者並非壞人,只是將開車當成唯一可以釋放怒氣的場所。
 


🧘‍♀️ 面對怒氣,不靠爆發靠轉化——6種駕駛冷靜法

你無法控制別人的違規,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。以下幾種方式,能有效預防「駕駛怒火上升」:

  1. 預留出發時間,避免時間壓力
    趕路是怒氣的溫床,提早出門就少一分焦躁。

  2. 準備音樂或白噪音
    放一張輕音樂或穩定節奏的播放清單,有助減少壓力堆積。

  3. 設提醒語音(如 Siri 或 Google)提示呼吸
    每10分鐘提醒深呼吸一次,是有效斷開怒氣連鎖的方式。

  4. 練習「視角轉換」技巧
    當遇到不順情境,試著說:「也許他真的有急事」——讓自己多一秒同理,少一分衝動。

  5. 避免與其他駕駛「互動」
    不要比中指、不對罵、不逼車。無回應即斷線,是最強的防火牆。

  6. 記錄情緒模式
    有意識地記下每次生氣時的情境,有助看出規律並改變反應。
     


👀 三峽事件是否與路怒症有關?仍待釐清

目前三峽車禍的詳細案情仍在調查中,無法斷定駕駛是否確診有間歇性暴怒症,但此案所展現的「情緒駕駛」特質,不容忽視。尤其在台灣道路環境高度緊繃的情境下,若缺乏自我情緒調節意識,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路怒的下一個主角。
 


🧩讓「情緒駕駛」成為公共衛生議題

過去我們談交通安全,多半聚焦在道路設計、法規執行與機械檢查,但忽略了最不可控、也最危險的因素——「人心」。

或許,是時候把「情緒駕駛」視為公共衛生的一部分,從政策面推動情緒管理課程、駕照續期心理篩檢,以及駕駛人精神健康支援,才能真正杜絕下一次悲劇。

最新快訊
最新新聞

最新新聞

更多新聞

更多新聞

購物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