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焦點新聞】全球經濟進入盤整期 央行轉向難解通膨與供應鏈痛點

圖片來源:unsplash/gor Omilaev
2025年第二季伊始,儘管美國聯準會啟動降息循環,市場並未出現預期中的強勢反彈。各國央行面對揮之不去的通膨壓力與持續反覆的供應鏈瓶頸,全球經濟復甦步調再度顯得搖擺不定。
降息轉向未解結構性通膨
美國聯準會在2025年3月如市場預期啟動降息,試圖為企業與民眾紓困。但高物價仍如影隨形。歐洲央行則在面對核心通膨黏著不降的壓力下,遲遲未敢鬆手,亞洲多數經濟體則在出口疲弱與原物料價格波動之間艱難掙扎。
儘管部分商品價格已自高點回落,但服務類通膨依然居高不下,特別是在租金、醫療與教育等項目中反映出結構性問題。專家指出,「升息雖退場,但高利環境留下的後座力才剛開始顯現。」
供應鏈回穩仍待時日 紅海、極端氣候再添變數
2024年底起,中東地緣政治風險再度升高,紅海航線安全頻頻受擾,造成全球航運費率波動劇烈。2025年第一季,台灣、韓國與德國等出口導向型國家在零組件交期與原料成本上承壓,加劇產業鏈的不確定性。
同時,氣候異常也衝擊農業與能源供給。美國中部乾旱、南美暴雨、日本能源輸入中斷,使各國在調配糧食、電力與原物料上更加吃緊。供應鏈去中心化雖是企業趨勢,但全球協同效率仍未恢復疫情前水準。
IMF示警:全球經濟復甦「非同步」
國際貨幣基金(IMF)於2025年春季年會指出,全球經濟成長預估僅有2.9%,為近十年平均以下。其中,新興市場與開發中經濟體的資金流出壓力持續,而先進經濟體在面對消費緊縮與企業融資困難的情況下,也難以支撐強勢回彈。
IMF警告,若全球主要央行政策持續分歧,且供應鏈與能源安全問題未能改善,「全球經濟或將長期陷入低增長、高波動的『新常態』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