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柏傳媒|The BO Media

莊淇銘:媒體報導評論應先查證事實

發布日期 : 2024-12-23

媒體是第四權,具有相當大的公共影響力。是以,針對任何議題,筆者多年來無論寫文章或是上電視評論節目,都很謹慎查證後,才敢進行評論。因為,假如沒有查證,就根據某些報導進行評論。然而,如果報導並非事實,那這種評論不但不負責任,也對不起媒體是第四權的社會公器地位。

當年管中閔選台大校長時,就有很多對他汙衊的報導,媒體不經查證,就報導跟評論,不僅對管仲閔造成傷害,也破壞了言論自由的基本精神--那就是要報導真相。職是以故,任何媒體要報導評論之前,基本工作就是查明真相。

問題是,報導真相,對事實進行評論,有那麼困難嗎?很簡單,至少查證一下,問問本人吧。可議的是,周刊對蘇進強跟我的報導,只憑一面之詞,沒有徵詢我們,其消息來源是否正確。其次,更荒謬的是,這麼多政論節目評論蘇進強前主席跟我,也完全沒有問我們,事實是不是如同週刊所刊載。如果是,那請盡量依事實評論。如果不是,至少聽聽我們的說法,平衡報導吧!

原本不想回應此一沒甚麼意義的議題。因為,柯文哲的司法案件跟我們根本扯不上邊,隨便捕風捉影的報導,就拿來大做文章,本想一笑置之。可是,有些媒體將此一假新聞,一做在做,評論的內容遠離事實。不少朋友問我,造成我必須一再跟朋友說明事實真相,實不堪其擾,這就是不實報導造成的傷害。

 

我來還原事實經過。2022年八月,柯文哲當時任台北市長,找蘇進強跟我去聊總統大選的看法。他跟我們說,經過多方徵詢,認為原來的競選團隊,只選過市長選戰,要選總統,原來的競選團隊外,還要找有全國選戰經驗的。由於進強兄擔任過台聯黨主席,我也擔任過地方到中央選舉的總幹事,所以,想聽聽我們的意見。我們建議,民眾黨成立不久,要贏得總統大選,有兩個方案,其一,考慮藍白合作。其二,獨立參選,但氣勢要衝到第二名,一旦氣勢到了第二名,就有可能產生棄保效應。然而,要衝到第二名,光靠年輕人的高支持度還不夠。在選戰中,除了運籌帷幄,造己之勢,破敵之勢外,更要提出優秀公共政策,以公共政策贏得民心。建議成立如同阿扁第一次選總統時成立的「國政顧問團」,強化執政論述,提升具備執政能力的社會形象。

會後,過了一個九月,柯文哲市長又找蘇進強跟我去談,邀請我們擔任總統競選決策團隊,提供選戰策略,及負責成立國政藍圖智庫,並請蘇進強前主席擔任智庫的籌劃工作總負責人。由於當初討論的選戰主軸及智庫成立,符合我們的理念,我們就答應參與選戰策畫及智庫學者的延攬及成立工作。在此強調,兩次會面,都沒有提到募款,我真不知道募款消息是怎麼來的?再者,如果當初柯文哲市長有提到要募款,那我一定不會參加,那可能又打選戰,又成立智庫,還要寫執政白皮書,還要募款?試問,阿扁會要國政顧問團一邊寫國政白皮書,一邊去募款嗎?在強調一次,柯文哲市長從未對我提及募款之事,怎會有募款不足,所以離開的說法?

其實,我離開的理由很簡單,可以向競總智庫辦公室同仁查證。二月底,我跟智庫辦公室執行長蘇進強及辦公室同仁表示,柯文哲總統候選人的選戰策略與我的選舉戰法相去太遠,由於選戰不宜有過多不同的意見,我選擇離開競選總部。但是,在國政白皮書方面,我還是可以幫忙。

當初辦公室同仁還以為我說說罷了,我將手頭上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後,大約五天後,就將辦公室鑰匙交出去了。我離開,沒有跟柯文哲總統候選人見面辭職,因為總統候選人很忙,不宜浪費他時間。所以,我請進強兄跟柯P說我離開的理由。離開總部至今,我跟柯P也從未再碰面。一個簡單的離開,被捕風捉影,繪聲繪影的評論,我實在很佩服這些媒體及評論人,在此很誠摯的呼籲,掌握報導評論生殺大權的媒體,在報導及評論前,應先查證當事人。以上所言,都有人證,歡迎查詢。
 


專欄作者:莊淇銘(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前校長)

更多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