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柏傳媒|The BO Media

瓊瑤「尊嚴善終」再掀安樂死議題:為什麼台灣安樂死40年仍未合法化?

發布日期 : 2024-12-06

(示意圖/photoac)

知名作家瓊瑤留下感人遺言,以自身生命歷程引發對「尊嚴善終」的深刻思考,並喚起台灣社會對安樂死的再度討論。從《王曉民案》到傅達仁選擇遠赴瑞士,安樂死的合法化爭議在台灣已有40年的漫長歷程,為什麼至今仍難有定論?


瓊瑤的最後心聲:掌握生命終點的主導權

瓊瑤在去世前的一番話充滿了對「尊嚴死」的渴望。她表示:「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,也是最後一件『大事』。我不想聽天由命,不想慢慢枯萎凋零。」

  • 人生最後一段路,她希望「作主」:瓊瑤的文字中透露出的是對自主選擇死亡方式的追求,期盼有朝一日人類能以人道的方式,幫助老人快樂歸去。
  • 勸勉年輕人珍惜生命:她同時提醒年輕一代,生命的磨練是成長的過程,不要輕易放棄活下去的希望。

台灣安樂死40年的漫漫討論路:經典案例與現行法規

1. 從「王曉民案」到「傅達仁遠赴瑞士」:安樂死爭議的歷史縮影

  • 王曉民案(1963-2010)
    王曉民的車禍導致長達數十年的植物人狀態,母親提案要求立法允許安樂死,卻因濫用風險的爭議最終無法推動立法。這一案例成為台灣安樂死討論的起點。
  • 傅達仁案例(2018)
    身患胰臟癌末期的傅達仁因難忍病痛,前往瑞士尊嚴協會完成安樂死。他的選擇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共鳴,推動更多人關注善終權利。

2. 台灣現行法規:走向「尊嚴死」的第一步

  • 《安寧緩和醫療條例》與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
    雖然未包含安樂死條款,但病患可透過此法拒絕無效的維生醫療,減少臨終痛苦。這些條例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尊嚴善終選擇,但仍無法滿足所有病患的需求。

安樂死合法化的挑戰:倫理、法律與社會共識

  1. 法律濫用的風險
    支持者認為安樂死是病患自主權的重要體現,反對者則擔心其被濫用於脆弱群體,或因經濟壓力影響決策。
  2. 倫理爭議與宗教觀念
    不同宗教對生命的價值有不同解讀,使安樂死在倫理層面充滿爭議。
  3. 社會認知與共識的不足
    民眾對安樂死的理解仍不充分,是否能接受安樂死作為合法選項,仍需更多教育與討論。

未來展望:從尊嚴死到安樂死,台灣還需要什麼?

  • 增進公共討論
    社會應透過論壇、調查與教育,深化對善終權的認識,促進共識形成。
  • 學習國際經驗
    參考荷蘭、比利時、瑞士等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,了解他們如何防止濫用、確保病患真正自主。
  • 完善法律保障
    若安樂死合法化,需制定嚴格的法律條款,確保其執行的正當性與合法性。

結語:如何面對生命的終點,是每個人值得深思的大事

瓊瑤用她最後的心聲,點燃了對善終議題的熱烈討論。每個人都應有權選擇如何走向人生終點,這不僅是尊重生命的本質,更是對人性尊嚴的最高體現。台灣社會能否推動更多立法與共識,將決定我們如何迎接這關乎每個人的重大課題。

最新新聞

更多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