輝達神話進入轉折期?謝金河示警:中國市場恐成致命隱憂,台灣也難獨善其身

翻攝自COMPUTEX 2025 Keynote: NVIDIA影片。
輝達(Nvidia)靠著AI晶片技術引領全球科技革命,曾點燃台灣股市一波波AI概念股狂潮,但這波榮景是否走到了轉折點?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直言,黃仁勳帶動的「AI旋風」正在減速,且來自中國的兩項隱憂,恐成為壓垮輝達神話的關鍵,更可能牽動台積電與整體台灣經濟。
黃仁勳每來台就炒熱股市?今年卻「熱不起來」
謝金河回顧,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過去每次來台,總是掀起話題。2023年他手持麻花捲逛夜市的照片一夕爆紅,隨後出席台北國際電腦展,背板出現的台廠供應鏈成為散戶追逐的「明牌」。當時慧友、廣運、所羅門等公司股價皆翻數倍,成為市場佳話。
然而今年情勢卻不同。雖然黃仁勳仍照例宴請供應鏈老闆、參加COMPUTEX、吃遍美食,但AI概念股反應冷淡。廣達、鴻海、技嘉等供應鏈股紛紛下跌,僅仁寶逆勢上漲3%,原因僅是其未來總部鄰近輝達預定的北士科研發基地。
「唯一亮點變成了地緣,這與過去靠技術與話題性點燃市場熱度大相逕庭。」謝金河語重心長地指出。
「中國是個陷阱」:企業家舊路,輝達是否重蹈覆轍?
謝金河點出兩大潛在風險。其一是黃仁勳近來不斷強調中國市場的重要性,甚至批評美國晶片管制政策,認為導致輝達在中國市占率從95%降至50%,是「助長中國崛起」。然而,這樣的說法讓人聯想到90年代許多台灣企業家也曾抱持相同幻想,最終多數鎩羽而歸。
「當年說中國市場很大的台灣企業,如今過得好嗎?」謝金河提醒,這是歷史給過的教訓。
另一風險來自中國的制度風險。他提及紫光集團多名高層遭拘押,顯示中國企業環境並不透明,即使合作順利也可能因政策風向丕變而生變,這對追求穩定發展的國際企業是極大威脅。
若中國成功自製AI晶片,輝達價值恐「清零」
除了政策與市場風險,中國本土AI晶片實力也正快速成長。華為近期化整為零,扶植近20家半導體企業,試圖打造自主供應鏈。即便是輝達為中國量身打造的H20降規晶片,也已避開台積電的先進封裝技術,「無形中幫中國加速學習」,謝金河不諱言。
他早在今年1月27日Deepseek問世當天就曾警告:「如果Deepseek成功,輝達將走下神壇。」果不其然,當日輝達股價大跌近17%,之後再也沒回到高點,台積電股價也連帶承壓。
結語:牽一髮動全身,台灣必須謹慎以對
謝金河總結,輝達過去的確照亮了台積電與台灣,但若黃仁勳未能重新審視公司在地緣政治中的角色與定位,輝達的未來恐怕令人擔憂,這不只是股東的風險,更將牽動整個台灣產業鏈與經濟未來。
「這一次,台灣不能再當作看客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