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將迎來「4+1」新假期!教師節、光復節、行憲紀念日通通放假

圖片來源:AI生成。
台灣民眾的國定假日再添利多!立法院今(9)日正式三讀通過《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》,確定自今年起新增「4+1」天放假日,包括原本僅勞工可休的5月1日勞動節,改為全民放假,加上小年夜、教師節、光復節與行憲紀念日等四個新增國定假日,形同實質增加5天休假,被視為「還假於民」的重要一大步。
📌 哪些日子會放假?一次看懂「4+1」新制假日
根據最新法案內容,新增的放假日包括:
-
小年夜(農曆除夕前一日):全國休假,年節安排更充裕
-
9月28日教師節(孔子誕辰紀念日):重新被列入國定假日,具文化與教育象徵意義
-
10月25日光復節(兼紀念金門古寧頭大捷):具歷史意義,恢復國定假日地位
-
12月25日行憲紀念日:紀念中華民國憲法施行,現與聖誕節重疊,便利出遊與聚會
-
5月1日勞動節:從勞工限定擴及全民,不再為學生與部分職業族群缺席的假日
🗳️ 朝野角力後拍板通過 民眾反應兩極
此次修法過程歷經數次朝野協商,儘管意見分歧,但最終在表決中通過。法案一公布後,立即引發網路熱議。一派民眾大讚「聖誕節終於不用請假了」、「小年夜放假超加分」,也有人指出,將勞動節列為全民假日,可能對家有小孩的雙薪家庭帶來育兒壓力,認為「爸媽的情人節變成了帶小孩日」。
⏳ 回顧過去:勞工假日從刪減到恢復的轉折
2001年以前,台灣勞工普遍每週工時長達48小時,僅週日休息。隨著「週休二日」政策於公務部門率先實施,勞工則採取「雙週84小時」制度,產生工時與休假不對等的爭議。
2016年實施「一例一休」制度,刪除了原屬勞工的七天國定假日,引發勞團強烈不滿。今次通過的「4+1」假日,不僅部分回復了當年刪除的節日,也被視為回應長期以來對勞動權益的不滿呼聲。
📅 2025年起假日變多,最多可望連放10天!
根據新制,春節假期將保證從7天連假起跳,若遇特殊情況還可能長達10天。整體國定假日數將由11天增加至16天,對企業營運與教育機構排程將帶來新的調整空間。
結語:從「刪假」到「補假」 勞動尊嚴不再缺席
台灣勞動政策歷經多年變革與抗爭,此次「4+1」放假新制的通過,象徵著制度向公平靠攏的一大步。不論是文化傳承、歷史記憶或是勞動尊嚴,都在假日設計中獲得了實質體現。
你準備好迎接更多連假,安排人生小確幸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