洋蔥是各種家常料理中的超級配角,但其實它的營養價值非常豐富。根據日本東京慈惠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營養部的介紹,洋蔥具有通暢血流、防止動脈硬化、抑制血壓等多種功效。如果掌握了7種內行吃法,有望讓吸收的營養素增加30~40%,讓血管健康的效果再升級!
很多人在備料時會切掉洋蔥的頭尾,但洋蔥的頂端位置富含槲皮素,這種成分具有抗氧化、抗過敏和抑制血壓的效果。因此,建議在切洋蔥時盡量不要切掉太多尖端,以避免浪費這些寶貴的營養素。
看到洋蔥的中心長出綠色芯芽時,很多人會選擇將它丟掉。但其實,洋蔥綠芽內含有豐富的礦物質,如鉀、磷、鎂等,占洋蔥整體營養的3~4成。將其切碎後,可以當作料理中的佐料,不僅增加風味,還能提升營養價值。
洋蔥的活血成分「大蒜素」需要細胞破壞後接觸空氣才能被釋放出來,因此切洋蔥時最好逆著纖維切成絲或丁狀。切好後在室溫下靜置10~30分鐘,可以有效提升大蒜素的含量。
許多人不喜歡洋蔥的嗆辣味,會選擇將其泡水來減少辣味。實際上,切好後靜置一段時間更能降低辛辣味,而且不會導致水溶性營養素如大蒜素、鈣、鎂、鉀、磷等的流失。因此,除了煮湯之外,不建議將洋蔥泡水。
許多人習慣將洋蔥炒至焦糖色來增添美味,但這樣會導致營養素大量流失。建議改用生洋蔥加點醋做成沙拉,不僅保留最多的營養素,還能減少辛辣感,更易入口。
大蒜素在加熱後會轉變成大蒜烯,保持抗氧化效果;而槲皮素是脂溶性營養素,加熱時加點油可以大幅提高其吸收效果。建議加熱洋蔥時溫度不要超過80度,以提升抗氧化力,但若加熱超過100度,則會讓抗氧化成分失去活性。
洋蔥皮常被視為廚餘丟棄,實際上,洋蔥皮中含有大量槲皮素,其抗氧化能力比果肉更優秀,是強健血管、預防肥胖的營養來源。可以將洋蔥皮洗淨後炒熟,打成粉末作為調味料,或放在米飯上方煮,讓米飯吸收槲皮素,製成營養豐富的洋蔥風味飯。
透過這些簡單的技巧,正確地處理和食用洋蔥,不僅可以更好地保留和吸收其營養成分,還能進一步提升洋蔥的清血效果。下次在廚房準備洋蔥時,不妨試試看這些方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