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AI生成。
隨著核三廠2號機預計於5月17日除役,台灣即將邁入「零核電」時代。然而,面對日益增長的AI產業與電動化需求,以及淨零碳排的國際壓力,新一代核能技術正悄然成為政策選項。總統賴清德日前在專訪中強調,政府「不排除新式核能」,只要符合「核安無虞、核廢有解、社會對話有成」三大前提,就有重新採用核能的可能。
與傳統核電廠相比,新式核能強調「模組化、小型化、安全性提升」。目前全球矚目的技術包括小型模組化反應爐(SMR)及核融合技術:
SMR(Small Modular Reactor)可工廠預製,模組組裝,設置彈性高、成本更低,並配有被動冷卻機制,大幅降低核災風險。
核融合(Fusion)則是模仿太陽發電原理,幾乎不產生長壽命放射性廢料,被譽為「終極乾淨能源」,雖仍在研發階段,但各國已投入鉅資加速實現。
相比之下,傳統核電廠(如台灣的核一、核二、核三)體積龐大、建設周期長,且核廢料處理至今仍無完美解方,這些疑慮讓其在近年遭到社會抵制。
賴清德於《財訊》專訪中指出,2032年前即便納入人工智慧的用電需求,台灣電力依然充足,真正缺的是「綠電」。他強調,不僅僅是太陽能、風力,還包括地熱、小水力、氫能源等先進能源。然而,面對國際碳邊境稅(CBAM)等壓力,尋求穩定、低碳又不依賴天候的能源,成為當前政策的「關鍵拼圖」。
此時新式核能正好切中要點。行政院長卓榮泰已明確表示「不排除」引進新型核電。經濟部也同步強調,對於國際新核電技術持開放態度,並與全球先進國家保持技術交流。
在核三廠除役的前夕,美國在台協會(AIT)處長谷立言也罕見對台核能政策表態。他表示,美國是世界最大能源出口國,無論是傳統燃料、綠能還是核能,「美方都準備好提供解方」。尤其針對SMR,美國願意協助台灣引進此類技術,也願意在核廢料處理上提供支援。
這不僅透露出台美能源合作升溫的訊號,也為新核能在台落地,鋪下政策與技術的雙重基礎。
根據經濟部統計,核電目前僅占總電力約3.4%。隨著核三2號機除役,所釋出的發電缺口,將由新燃氣機組如大潭7號機、台中新燃氣1號機等補上,總裝置容量達481.3萬瓩,遠高於核三2號機的95.1萬瓩,確保供電穩定。
台電強調,近年虧損並非因為非核政策,而是來自烏俄戰爭導致燃料價格飆升,加上電價未足額反映成本。政府將撥補1,000億元協助台電,並呼籲各界理性面對能源轉型過程中的財務與技術挑戰。
從過去「廢核」政策轉向「不排除新核電」,顯見台灣在追求減碳與穩供之間,尋求更多彈性與解方。無論最終是否採用新式核能,社會共識、技術成熟與核廢處理依舊是決策關鍵。
賴清德話語中的「自然而然可以做」,也許意味著,未來的台灣能源地圖,將可能出現不同以往的藍圖,而新式核能,正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與社會成熟度來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