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題】再生能源轉型的下一步:台灣電力系統準備好了嗎?

發布日期 : 2025-04-23

圖片來源;unsplash/Heather Gill

隨著氣候變遷壓力與全球減碳趨勢加劇,台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政策。根據能源局資料,台灣2024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已突破10%,其中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貢獻最多。但當政府喊出「非核家園」、「2050淨零排放」的宏願,許多人心中仍浮現一個疑問:

👉 我們的電力系統,真的準備好迎接全面再生能源了嗎?
 


⚡ 再生能源多了,停電也多了?

過去三年,全台數起大規模停電事件,讓民眾對電力穩定性產生疑慮。雖然部分事故與設備老舊、人為疏失有關,但電網無法即時調節間歇性再生能源的問題,也逐漸浮上檯面。

再生能源具有「不穩定、不可控」的先天特性。陽光、風力無法預測且分布不均,對電網的即時供需平衡形成挑戰。

中研院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員林致遠指出:「台灣目前的電網設計,仍是以傳統集中式火力電廠為主,再生能源的大量併網,會造成頻率波動、區域電壓不穩等問題。」
 


🧩 關鍵挑戰:電網升級與儲能系統

挑戰一:老舊電網吃不消
目前台灣的電網架構大多建於上世紀,對高密度分散式發電的適應能力有限。根據台電資料,未來十年須投入超過千億元,升級輸配電系統,才能因應龐大的再生能源併網需求。

挑戰二:儲能技術尚未普及
再生能源若無法即時使用,就必須儲存。儲能系統(如鋰電池、抽蓄水力)能在發電過剩時儲電、需求高峰時放電,是實現穩定供電的關鍵。然而目前台灣的儲能裝置普及率不到2%,仍遠遠落後歐美標準。
 


🔍 專家怎麼看?

能源政策顧問黃怡婷指出:「台灣並非沒有條件轉型,而是轉型速度遠快於基礎設施升級。這就像開著老爺車去跑F1,風險極高。」

她也建議政府應從三方面加快腳步:

  • 加速電網升級與分區設計,避免單一事故癱瘓全島;

  • 推動社區型微電網與智慧電表,提高用電調度靈活性;

  • 建立儲能補助機制,鼓勵企業與住戶設置小型儲能系統。
     


🧭 再生能源不是終點,是轉型的開始

回顧2021年加州大停電、日本福島核災後的能源荒,無一不是能源系統設計與政策溝通未能同步所致。台灣的能源轉型若只聚焦於「發得出電」,卻忽略了「送得出電」、「用得安全」,恐怕會重蹈覆轍。

🌱再生能源不是「唯一解方」,而是轉型之路上的一個里程碑。
而那條真正通往淨零未來的道路,才剛開始鋪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