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pixabay。
2025年4月22日將迎來第55屆「世界地球日」(Earth Day),全球逾190個國家、超過10億人預計參與各地活動。今年主題定為「我們的能量,我們的星球」(Our Power, Our Planet),強調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轉型,以因應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。
世界地球日自1970年由美國參議員蓋洛德·尼爾森(Gaylord Nelson)發起,源於對環境災難的反思,包括1969年加州大規模漏油事件。首屆活動即吸引2000萬名美國民眾參與,成功推動多項重要環保法案如《清潔空氣法》和《清潔水法》,並於1990年正式擴展為全球性的世俗公民運動。
隨著2025年地球日的到來,全球多地規劃一系列象徵綠色行動與政策倡議,呈現全民參與與科技結合的新面貌:
全球淨灘、植樹、清除城市垃圾的活動將同步展開,台灣多處海岸線與山區也預計舉行「無塑挑戰」,推廣減塑與資源回收,深化對循環經濟的理解。
預計將舉辦氣候線上高峰論壇,邀集青年領袖與環境科學家討論未來十年能源轉型策略,社群平台也將發起#EarthDay2025話題挑戰,鼓勵分享日常節能實踐。
多所學校與文化機構將以「氣候變遷」為主題推出展覽、音樂會及創作工作坊,部分地區甚至將使用虛擬實境(VR)技術模擬極端氣候場景,加強環境教育的臨場體驗。
多國政府預計公布新一波綠能補助政策,企業界則推出減碳產品、電動運輸方案,並承諾在2050年前實現「淨零排放」,配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。
倡議從每個人的生活細節出發,地球日當天將廣泛推廣「碳足跡計算器」,讓民眾了解自身碳排放量並設定具體減碳目標,如減少紅肉攝取、使用大眾運輸、選擇綠能電力等。
回顧地球日歷年主題,從2000年「全球綠色議程」到近年的「恢復我們的地球」、「氣候與公平正義」,可見國際對環境議題從資源保護走向全面轉型。2025年以「我們的能量,我們的星球」為主軸,象徵全球社會正走向以人民意志為動力的能源革命。
地球日不只是一天的慶典,更是一場持續半世紀的覺醒。面對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,唯有從政策、企業到個人層面攜手合作,才能為下一代保留一個能永續呼吸的地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