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取自pixabay。
你是否覺得別人說話越來越小聲?看電視時音量不自覺越開越大?又或者,在吵雜環境中,總是難以聽清楚對話?這些可能是「聽力下降」的前兆! 許多人以為聽力問題只發生在年長者身上,但其實現代人長時間戴耳機、暴露在高分貝環境中,導致年輕族群的聽力損傷比例逐年上升,若不及早發現並改善,聽力可能無法恢復,甚至影響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。
聽力損失通常是逐漸發生的,因此許多人在初期沒有察覺,以下症狀如果出現,務必提高警覺!
🔹 常要求對方「再說一次」
總覺得別人講話模糊不清,或是需要對方重複好幾次才能聽懂。
🔹 無法清楚聽到高音頻聲音
例如無法聽見手機鈴聲、門鈴聲,甚至小孩的聲音變得模糊。
🔹 在吵雜環境中,對話變得吃力
當周圍有背景音(如餐廳、捷運站)時,無法清楚分辨對方的話,特別是在多人對話時更容易聽錯。
🔹 看電視、聽音樂的音量越開越大
如果你發現自己習慣將電視音量開得比過去大,或是家人覺得你的音量過大,可能是聽力下降的跡象。
🔹 耳朵常有嗡嗡聲或耳鳴
耳鳴可能是聽力損傷的早期徵兆,若長期出現嗡嗡聲或刺耳的聲音,應及早檢查。
🔹 與人交談時感到疲憊或焦慮
因為聽不清楚對話內容,導致大腦必須更專注於理解,久而久之可能產生疲憊感,甚至影響人際溝通。
🔹 開始誤解他人的話
例如別人說「你吃飯了嗎?」你卻聽成「你出門了嗎?」這類聽錯的情況越來越頻繁,可能代表你的聽力正在衰退。
聽力下降並非只是年齡增長造成,許多日常習慣也可能加速聽力受損!
❌ 長時間使用耳機、音量過大
耳機音量過大或長時間配戴(超過60分鐘)會對耳朵造成慢性損傷。建議使用「60-60原則」,即音量不超過60%,時間不超過60分鐘。
❌ 經常處於噪音環境
長時間暴露在高分貝環境(如KTV、演唱會、工地、夜店)會損害內耳毛細胞,導致聽力永久受損。
❌ 過度挖耳朵,甚至使用棉花棒
挖耳過度可能傷害耳道,甚至導致耳垢推向耳膜,影響聽力。
❌ 血管疾病與慢性病影響
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膽固醇等疾病會影響耳朵的血液循環,導致聽力逐漸下降。
✅ 降低耳機音量,遵守「60-60原則」
音量不超過60%,每次使用時間不超過60分鐘,並讓耳朵適當休息。
✅ 遠離噪音環境,必要時戴耳塞
若需長時間待在高分貝環境(如工地、演唱會),建議使用抗噪耳塞或耳罩,降低耳朵的負擔。
✅ 定期檢查聽力
40歲以上或有家族病史者,建議每年進行聽力檢查,早期發現聽力異常,及早介入治療。
✅ 健康飲食,促進血液循環
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12、Omega-3、抗氧化物(如深海魚、堅果、綠色蔬菜),有助於保護內耳神經,延緩聽力退化。
✅ 避免吸菸與過量飲酒
吸菸與酒精可能影響內耳血流,增加聽力受損風險,建議適量或戒除。
聽力一旦受損,通常無法完全恢復,因此「預防勝於治療」!如果你發現自己聽力變差、經常聽錯、需要更大音量,請不要忽視這些警訊,及早檢查並改變生活習慣,才能保護耳朵,維持良好的聽覺健康!